“一龙赶九龟”是美丽的南湖核心景观。位于南湖南岸的龙山与北面的金鹗山遥相对峙,气势雄伟。南岸的龙山自东而西,环抱着美丽的南湖,山上峰峦叠翠,宛如一条巨龙朝洞庭奔腾而起。龙山脚下,浮在南湖之上的九座独立的山头郁郁葱葱,暗香疏影,像九只龙龟由东向西一线延伸至洞庭。“赶山”突兀在九只龙龟之后,如同催促九子龙龟奔向远方。
自古以来,南湖中的这一景观,就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神话故事。1988年由赵石麟、熊培庚两位老先生编撰的《南湖》一书中,就记载了一个民间流传“一龙赶九龟”的神话故事。整个故事的大意是说,相传在古代,南湖边有一位叫作毛宝的年轻人,救了一只将要被别人砸死的小乌龟而放生于南湖之中。后来,毛宝为了维护本民族的利益而参军杀敌。在一次战争中,毛宝中了敌人的埋伏,逃到南湖边,这时敌人已经追到了湖边。正在危急之时,这只被救的乌龟将毛宝驮到了对岸,救了毛宝。毛宝后来重整旗鼓,将敌人杀退,毛宝也成为了一名将军。这只乌龟在南湖生活了二十多年,不仅养得很好,而且还生了八个宝贝儿子,在南湖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是,有一天,一条恶龙来到了南湖,要将这九只乌龟赶出南湖。这事被毛宝的儿子毛贝知道后,他带着两员将军一起来到南湖与这条恶龙展开搏斗。三人终因力量单薄而被恶龙喷死。正在此时,从东海瀛洲赴宴后回瑶池的西王母路过南湖上空,西王母见恶龙歹毒,于是顺便将手中的炊具甑荜子向恶龙头上罩去,恶龙被罩在了甑荜之中。从此,恶龙变成了一座龙山,甑筚子也变成了一座“甑荜山”。巨龟为了感谢毛贝的恩德,用自己的身体驮着毛贝的尸体在南湖之中也化成了一座山,即今天的龟山。后来,人们见毛贝的墓地前有一只乌龟驮着一块石碑,上面讲述的是“毛宝救龟”和“龟救毛贝”的故事。整个故事虽然给人昭示了善恶相报的理念,但毕竟充满了杀伐之气。
据道家《元洞玉历记》载:五帝时期,即为上天龙汉二劫,舜即帝位之后,天下洪水泛滥。天帝生怜悯之心,命玄武大帝赴洞庭,收服九子龙龟协助大禹治理九州水患。临行之时,天帝将金厥神鞭一支交给玄武,要将其赐予神龙亲自将九子龙龟催促出南湖,为救度天下苍生奉献力量。
玄武大帝奉命赶赴洞庭,来到南湖唤出神龙与灵龟,并在湖之南岸筑起一座神坛。神龙站在神坛之上,挥舞神鞭,策促九子速赴天命。一时,天空祥云起舞,洞庭波涛翻涌,瑞光普照,紫气升腾。神坛也顿时涌出水面,遂成了一座高山。因此山是神龙催赶九子龙龟的圣地,后人将此山称为“赶山”。玄武大帝将九子龙龟的形骸按照《河图》中的“九九归一,藏于玄宫”之意,于九点一线奔向西方的胜景留于南湖之中。然后,带着他们的真身奔腾而起,飞向大禹麾下,帮助禹王治理天下洪水。
母亲灵龟不忍九子离去,在南湖入湖口化成一座美丽的小山即今日的艑山,神龙则在南湖南岸化成了一座蜿蜒起伏的龙山,头向洞庭,以图盼望九子早归。
不久,凡尘世界滔滔洪水退却,人民得以休养生息。但到了殷商之末,那殷纣王每天都造下诸多伤天害理的罪孽,致使天下百姓无以生存。尤其在洞庭湖上,冤魂怨毒之气恣意横流,六天魔王招引众多恶鬼,伤害众生,令怨毒之气聚集不散,愈聚愈多以至上冲太空。
是时,元始天尊与诸天上帝正说法于玉清圣境八景天宫。忽然天门震动,众位仙真下观,但见怨毒恶气,弥塞天光,不觉大为震惊。当下即有妙行真人急忙持简叩拜元始天尊,诚请天尊,降下威光,收除魔鬼,救度群生,免遭横死,拔济幽魂,去离邪横。天尊微微然尔:“下界之劫,已在天数,吾早已知。汝之恳请,善之善哉。然,不劳吾威神,但非勇猛果敢之才,不能制断。诸真此去天奥之区,当由玄武率九子龙龟得以扶正祛邪,将天下恶魔归于正道也。”
于是,天尊命玉皇上帝降诏紫微,阳以命姜子牙助周武王伐纣,以平治社稷。阴以敕玄武大帝收魔,间分人鬼。玉皇上帝赐玄帝披发跣足,金甲玄袍,皂纛玄旗,带领九子龙龟与六丁六甲、五雷神兵、巨虬狮子下降凡界与六天魔王战于洞阴之野并将其收服。经天地大战之后,天地靖和,百姓安宁。
天帝因神龙促子拯救天下黎民苍生具无量功德,授予其“金阙天龙”称号,享受“九天护法”的爵位,并奉天命承担“洞庭龙王”之职。天帝再敕封灵龟为“瑶池圣女”。龙王依恋灵龟心切,则特将洞庭龙宫入口设在灵龟的化身艑山之下。九子龙龟亦战功赫赫,威震天地,被天帝封为天庭御用护法神将。
因为龙龟是神龙和灵龟的化身,外形为龙头龟身,被道家尊为纯阳之神兽,遂变成了人间权力和长寿的象征。
从此后,九子龙龟处处显灵,护佑天下苍生,人们将他们尊奉成了人间的吉祥四灵(祥龙、玉凤、龙龟、麒麟)之一的镇国之宝,因而,受到了历朝历代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的钟爱。
据传,还因“龙龟”有“荣归”的谐音,自古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达官,皇帝则赐龙龟一只,以祝福他们“荣归”故里颐养天年。
千百年来,巴陵古城的人们为了感激神龙、灵龟和九子龙龟的恩德,在灵龟的化身之处的艑山上建起了“龙君祠”,诚心祀奉他们,这里曾香火不断,祥瑞缭绕。
后来,人们常将九子龙龟的形象作为镇宅化煞之神器,置于神殿、庙宇或家庭中,以求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