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冰明 报道 她是爱老敬老的好媳妇,嫁到丈夫家30余年以来,精心照顾卧病在床的婆婆和智障的小叔子;她是细心体贴的好婆婆,儿子结婚4年以来,照顾儿媳如亲生女儿一般。她就是南湖风景区南湖街道办事处龙山社区中桥组村民曾望喜。在当地,只要一提起曾望喜的名字,没有人不夸她是个孝顺的好媳妇。她用言传身教影响着子女和村民,用真情赢得了村民的尊敬和赞扬。
曾望喜是岳阳楼区郭镇乡村民,1986年嫁到龙山社区。从结婚第一天开始,曾望喜就开始照顾患病的婆婆和智障的小叔子,数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去年过年前夕,婆婆由于胰腺炎需要住院治疗,忙于工作的老伴又无法抽身,曾望喜只好独自一人在医院照顾。而这一照顾就是一个多星期,期间曾望喜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有时候婆婆醒来要上厕所,有时候婆婆疼得睡不着,都是曾望喜在旁边陪着。婆婆出院以后,不能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曾望喜就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为婆婆煮稀饭,每天煮5顿,又坚持了一个多礼拜。
在悉心照顾婆婆的同时,曾望喜清楚地知道年近五旬的叔叔一直是婆婆的一块心病。由于小叔子小时患重感冒时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从此变成了智障,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人照顾,外出后找不到回家的路更是常有的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曾望喜还要抽时间兼顾照看智障的小叔子。
但是,曾望喜认为,她的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只要婆婆开心,叔叔没事,全家人在一起开心生活就是最大的幸福。
多年的媳妇熬成婆,曾望喜在2011年也有了媳妇,她跟媳妇潘秋元相处得就像母女一样。生活中媳妇和儿子之间出现小打小闹,曾望喜都是首先从儿子身上找原因。孙子出生以后,曾望喜又是无微不至地照顾他。“别人在打麻将消磨时光的时候,婆婆在家里操劳家务;别人在外游玩的时候,婆婆和家人在一起聊天。”潘秋元说。
2014年,曾望喜和媳妇被评为岳阳市首届十佳好婆媳。南湖风景区妇联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她这个家庭没有吵过架、红过脸,和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处的相当融洽,曾望喜用自己的点滴行动,撑起了幸福之家。
每天给丈夫擦脸、喂药、换尿片、洗身子、喂饭……她起早贪黑,忙里忙外,任劳任怨,悉心照料着因车祸成为“植物人”的丈夫
陈四元:“只要老毛能醒,我做牛做马都没关系”
记者 张萌 报道 临湘市源潭镇的陈四元原本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深爱自己的丈夫,能干懂事的儿子,体恤儿媳的婆婆。30余年来,丈夫毛先桃,先后担任过村里的民兵营长、秘书、村主任和村支书。但在去年2月4日,横祸却偏偏降临在这位人人都夸赞的老书记身上;这位老书记在赶往调解民事纠纷的路上发生了严重的交通事故。虽经抢救保住了性命,却变成了“植物人”;因就医不仅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还债台高筑。
原本生龙活虎的丈夫,突然变“植物人”了,陈四元感觉天都要塌了;有人劝她拿着赔偿款一走了之,下半辈子可以衣食无忧,但她没有丝毫这样的想法,而且坚信只要坚持就有希望。于是她强忍悲痛,独自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她起早贪黑,忙里忙外,任劳任怨。每天给丈夫擦脸、喂药、换尿片、洗身子、喂饭;由于进食困难,往往一顿饭要喂一个小时,饭菜凉了中途还要加热;每天全身按摩一个小时,拉伸四肢防止肌肉萎缩;每隔几个小时,要翻身一次,防止长褥疮;伺候丈夫大小便、换洗被褥,更是日常功课。
她每天早晨6点就得起床,晚上12点多才能睡觉,每天的休息时间不过6小时。一年以来,她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夜里常常醒来看看丈夫,怕他又“方便”了。
在这艰辛的道路上,家人的团结无疑是最强的力量。懂事的儿子心疼母亲,努力在外打工赚钱替母还债。她自己则是对丈夫日夜精心照料,不离不弃地陪伴其左右,即使再苦再累都没有想过要放弃;面对高额的外债,她每次都只是淡淡地说:“只要老毛能醒,我做牛做马都没关系,债务我们一家人可以慢慢还,因为只有他在才算是个家。”
陈四元不仅是家中的顶梁柱,也是邻居的好帮手,众人眼中的女强人。左邻左舍有什么事都愿意请她帮忙,尽管已经很累,但她还是毫不犹豫地帮助邻居。
爱是一份责任,是一种坚守,更是一份滚烫的人间真情。毛先桃夫妻俩的感人事迹,在平凡中体现了真诚,在日常中倾注了关爱,谱写了煽人泪下让人不得不佩服的伟大乐章。
无怨无悔地细心照顾着妻子前夫的儿女和他的父亲20多年来他用真爱经营着幸福之家
“傻人”周仁南:“我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记者 张萌 报道 周仁南是君山区芦苇总场二洲管理站的一名职工;他的家庭是一个组合家庭,全家5口人住在一起;周仁南二十多年如一日,用真爱经营着他们幸福的家庭。
周仁南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与妻子王万菊今年都是57岁。1993年的时候,他们通过好心人介绍而认识。当时,周仁南未结过婚,而王万菊却是再婚,并且还有两个孩子。王万菊的前夫因精神病溺水身亡,留给她一双年幼的儿女和年迈的公公。
虽然如此,但自从他们结婚后,家里的情况明显得到了改变;重活、累活、脏活,周仁南都主动抢着去做;对两个孩子,他也是十分疼爱,生活上和学习上给予他们亲生父亲一样的关心;只要碰到下雨天,他就背着儿子、牵着女儿去学校;放学后又接他们回来,辅导孩子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孩子们的同学都羡慕他们有一个好爸爸。
他们结婚22年来,从来没有因为孩子的问题吵过嘴,他也从来没有对孩子进行过责骂与抱怨。两个孩子也都很争气,不但顺利完成了各自的学业,还都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
孩子的生父姓禇,现在儿女们依然随生父姓。周仁南的家人、朋友都说没见过这么“傻”的人,帮人家带儿女姓都不随自己。但周仁南却不这样认为:“我不要孩子们忘记他们的生父,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更何况两个孩子待我就像亲生父亲一样,逢年过节,还有我和我老婆的生日,都会给我们买来礼物;我的衣服、鞋子全都是他们给我买的。我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孩子的爷爷也随周仁南夫妇一起生活了22年,他们为了方便照顾老人的生活,从来没有和老人分开吃过饭,每天都是按照老人家喜欢的口味做好饭菜。老人今年87岁了,前年老人家走路不小心摔成了骨折,周仁南坚持几个月为老人家端茶倒水、洗澡洗衣、抱进背出,老人逢人就说自己的命好、福气好,遇到了周仁南这样的好儿子。家里人虽然没有一个与周仁南有血缘关系,但他却时时能感觉到浓浓的亲情。
什么是“最美”,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有人说,上慈下孝,孝老爱亲者“最美”,因为她们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人说,胸怀大爱,热心公益者“最美”,因为她们让社会大众感受到了温暖;有人说,友爱无间,邻里互助者“最美”,因为她们以良好家风支撑着社会风气;也有人说,饱读诗书,德艺双馨者“最美”,因为她们用自己的才华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是,不管社会大众对“最美”的理解有何不同,“最美”所展现的传统美德和时代内涵都相同,社会大众对“最美”的追求和向往都相同。
在广袤的巴陵大地上,也有一批这样的“最美”:她们或坚韧顽强而承担照顾全家的重担;或因婆媳关系处理得当而得到社会的普遍赞誉;或家人相亲相爱将和谐的声音传遍四面八方。她们的家庭或许不是满天星辰中最亮丽的一颗,她们的事迹或许不是万花丛中最艳丽的一朵,她们的家风或许不是尘世径陌中最新的一页,但她们用尊老爱老之心、勤劳善良之心、忠诚奉献之心,搭建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天地,感化了一方人民,也集中展示了巴陵儿女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良好家风的时代内涵。他们的事迹令人感动,催人奋进。
从今日起,本报推出大型系列报道“寻找最美”,以记者“走基层”的形式,寻找、记录、讲述一个个感动我们的“最美家庭”,温暖我们的“最美女性”,影响我们的“最美家风”。如果您身边有这样“最美”的例子,请致电本报热线8224110告诉我们。